省人社廳:擦亮民生底色,推動共同富裕
錄入編輯:超級管理員 | 發布時間:2022-10-27 09:28:30| 閱讀人數: 200以人民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社部門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近年來,廣東省人社廳高揚“人社工作為人民”的旗幟,不斷開創新局面,做出新貢獻,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
一路走來,廣東人社緊緊圍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牢牢把握社會經濟發展大局,直面前進中遇到的痛點和難題,實現一次次“零的突破”,在南粵大地的日新月異中留下“點睛之筆”。
廣東省第二屆“南粵家政”技能大賽總決賽健康照護師項目比賽現場
——連續出臺多版就業政策,技能培訓、崗位補貼、見習補貼、社保補貼、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創業孵化等政策庫日趨豐富。
——部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建設,多措并舉推動民生福祉得到實實在在提升。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斷深挖廣東人才隊伍的“蓄水池”,暢通人才發展晉升“引流渠”。
1
就業有“位”來
擦亮“粵”字號就業品牌
“疫情防控期間,我們不僅沒有裁員,反而擴大了招聘,并且在研究職工薪酬增長辦法……”在廣東急需緊缺人才供需招聘會上,不少企業使出渾身解數,吸引高校畢業生的目光。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報,對2021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其中明確對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就業擴容提質、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等任務完成較好的廣東省予以表揚激勵。
“粵”字號就業品牌是如何打造的?近年來,廣東圍繞一個“穩”字,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穩就業、保就業決策部署,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就業局勢穩中向好。2017年至2022年8月,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超800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累計超335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累計超83萬人,年度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運行在目標范圍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一手抓政策細化出臺,一手抓政策落地見效。廣東省人社廳大力推動免跑即領、免申即享、免證即辦。在全省開展“送政策、送資金、送服務”活動,將其作為穩就業保就業、穩住經濟大盤的重要舉措。
與此同時,廣東多措并舉促進重點人群就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大行動,每年開發政策性崗位超20萬個,高頻開展2000場以上線上線下招聘對接活動,開發公益性崗位對困難畢業生兜底安置,實現年底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超90%,有就業意愿的困難畢業生100%就業。
優化公共服務穩定農民工就業,開展“南粵春暖”等系列活動,建立重點企業專員服務制度,完善崗位歸集和供需匹配機制,將2300萬外省務工人員穩在廣東。今年以來累計為重點企業新招員工10.1萬多人,“全省重點企業云招聘”專欄共發布空缺崗位12.6萬多個。
持續鞏固就業脫貧成果,加大穩崗就業幫扶力度,截至2022年二季度,外省在粵就業脫貧人口達408.5萬,約占東部8省區吸納脫貧人口總量的44.7%。
2
塑造人才工作新品牌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
“在這里有很多機會”“粵港澳大灣區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2021年畢業后,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陳沅彤選擇留在廣州。她坦言,通過參加大學的社團活動,結識來自內地的同學,她對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發展環境有了新的了解與認識。
產業發展,人才是關鍵。灣區引才,上善若水。
近年來,廣東堅持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作用突出的人才隊伍。進入新發展階段,廣東正以實際行動寫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管才這篇大文章,構建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體系。
“我們系統梳理省內外人才政策,學習借鑒優秀成果,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研究解決突出問題,研究制訂綜合性人才管理服務政策,以政策的創新引領工作的突破,不斷塑造廣東人才工作的新品牌。”廣東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粵港澳大灣區,“灣區人才”“鄉村工匠”兩項人才工程正如火如荼開展。廣東加快推進“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以促進人才等要素在灣區內便利流動為核心,加快推進“人才通”“社保通”“就業通”,把兩個合作區的獨特優勢轉化為聚才優勢、發展強勢。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立足打造世界級人才高地,加速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創新人才在此施展才華搭建了平臺。博士后制度是全球通行的吸引培養使用優秀青年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廣東近年來著力“筑巢引鳳”,引進戰略性、前瞻性、創新性的博士后高層次青年科技創新人才。
“廣東已是博士后人才的高地。”廣東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廣東共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7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589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422家。在站博士后超過1.1萬人,累計招收博士后4萬人。
近年來,廣東各類人才不斷提質擴面,各項人才指標均居全國前列。
3
突出培訓提質“穩”
三項工程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
過上更美好的日子,是老百姓的期盼。悠悠萬事,民生為大。
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支撐廣東高質量發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應運而生。以大規模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讓百姓端穩“飯碗”。與此同時,在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時培養大量技能人才。讓幸福、共同富裕成為廣東最亮的底色。
在廣東,“一道菜就能養活一家店,甚至盤活一整條產業鏈”已不是幻想;在廣東,“招生等于招工,畢業等于就業”這樣的好事在“南粵家政”訂單班上可以實現;在廣東,“技能改變命運,技能實現夢想”的故事時刻都在上演。
目前三項工程累計培訓855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282萬人次。一批批“廚師村”“技工村”“月嫂村”相繼涌現,有力推動鄉村振興。廣東培育“粵菜師傅”名村10個,建設美食旅游精品線路61條,形成“梅嶺鵝王”“玉水廚師村”等一批特色鄉村文旅品牌;還將三項工程導入省際扶貧協作,推動新疆喀什、西藏林芝技工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
“錢包鼓了起來,見識更加開闊,說話也越來越自信了。”搭乘著“南粵家政”工程的快車,來自汕頭的黃雪敏在提升家政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路徑上,從一名“家政小白”成長為高級母嬰護理師,并在今年獲得了汕頭市三星級“南粵家政”服務人員認定,技能致富的“金鑰匙”越用越好。
據統計,2021年廣東三項工程全年培訓389.2萬人次。
說 ● 制度覆蓋面持續擴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養老、失業、工傷三大險種累計參保1.56億人次,社保卡累計持卡人數1.16億人次。 ● 至2022年,連續18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長5.9%。2021年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工傷傷殘津貼、失業保險金分別提高至180元、4803元和1732元。 ● 近年來,廣東通過減免緩繳社保費、降低工傷和失業保險費率、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發放失業補助金、發放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一次性擴崗補助、發放就業創業補貼和技能培訓補貼等措施,累計為市場主體紓困減負超過2600億元。 ● 以“三通”為抓手,不斷健全社保經辦服務體系。截至2022年8月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社會保險超29萬人次,享受待遇3.06萬人。創新開展“跨省通”,深化與河北、新疆、江西等17個省份、自治區社保領域合作。穩步實施“鎮村通”,著力打造城區步行15分鐘、鄉村輻射5公里社保便民服務圈,目前全省已設立9702個城鄉居保經辦服務網點,其中包括1407個合作銀行網點。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